荆州访古记——寻找地大的“第二重门”

编辑:王方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量:

中国地质大学东区的“四重门”给许多师生访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大家对四重门中的“第二重门”——湖北地质学院了解甚少。1970年至1974年底,我校曾搬迁至湖北省江陵县(现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办学,经历了“四重门”中的湖北地质学院时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即将到来的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的交汇点,以此为契机,在学校校史馆的指导下,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围绕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和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寻访湖北地质学院旧址,收集和整理中国地质大学红色史料,不断丰富学校发展在这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忆,以深入挖掘学校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向全校师生传播中国地质大学服务于新中国地质行业的壮丽事业、响应党的号召南迁办学等红色办学事迹,在寻访史实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地质大学的成长与发展。


整理古籍、查找史料

1

   
     实践初期阶段,团队成员一起来到了东区校史馆,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我校保存的一些珍贵古籍进行了整理、核对、录入和上架等工作,希望在整理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学校建校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人和事。    
undefined      
undefined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古籍的整理、核对、录入工作


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后期的实地走访工作,进一步了解湖北地质学院时期的历史,团队成员还集体学习了《中国地质大学大事记》和《湖北地质学院历史简介》等文献。在档案馆的支持下,团队成员还查询到了关于湖北地质学院校址的一些文件,这为后期确定老校址提供了很大帮助。


undefined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学习《中国地质大学大事记》等文献


undefined  

图为中国地质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制定计划、确定方案

2


   

在对湖北地质学院时期的历史背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团队成员开始讨论具体的实践方案和计划。

经过多次讨论,团队成员一致认为,应该从当地的档案馆等部门入手,请求相关档案管理部门的协助,尝试查询当年建校时期所留下的一些文件记录。因此,通过网上查询等途径,团队联系到了荆州市档案馆、荆州市荆州区档案馆以及荆州市城建档案馆,说明来意并咨询了相关的查档事宜。

图片    
undefined  

图为团队成员在查询相关部门联系方式、联系相关部门


考虑到文件上的记录总归是枯燥单调的,若能在旧址周围找到一些亲历过湖北地质学院建校时期的年长者,问问他们对这段时期和湖北地院是否有一些难忘的回忆,用采访对话等更加鲜活的方式来记录这段“地大记忆”,则再好不过了。

基于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还商讨拟定了对当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的采访提纲,以及一系列的实践事项等,为后期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undefined  

图为团队制定的详细方案及访谈提纲


实地走访、寻访古迹

3


   

万事俱备,团队成员踏上了荆州访古之旅。团队一行五人从学校出发,乘坐动车抵达了荆州,稍作整理和休息后,便踏上了寻访之旅。

图片    
undefined  

图为团队从学校出发前往荆州合影


按照计划,团队成员先后来到了荆州市档案馆、荆州市荆州区档案馆以及荆州市城建档案馆,依据查询提纲的内容进行了查找,但遗憾的是,能查阅到的资料有限,仅查询到了一份建校时的土地征用通知。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图为团队走访相关的档案馆


undefined  

图为团队成员与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undefined  

图为在档案馆查询到的征用土地通知


在走访中,团队成员查询到很多关于湖北省地质学校的资料,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该校与湖北地质学院是不同的两所学校。荆州人民对于湖北省地质学校十分熟悉,但这并不是我们要寻找的湖北地质学院。当地人对湖北省地质学校印象不断深化,便不断遮蔽着关于短期存在的湖北地质学院的记忆,团队成员遇到了许多“地质人”,要么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要么是地质学校毕业生的后代,但这都与地大的前身无关。试图寻找湖北地质学院的最大困难,便是区分两所学校的异同。

通过查询档案寻找旧址的思路陷入了僵局,团队成员想到了实践初期在中国地质大学档案馆所查到的一份题名《移交房产书》的文件,里面描述到湖北地质学院从江陵县搬往武汉之后,原有土地移交给湖北省地质局,其中涉及到多块分开的土地,位于沙市市柴油机厂及沙市荆江小学周围。这个柴油机厂目前已经不存在了,但荆江小学仍然在,在这里或许能够找到一些信息。



一波三折、大有所获

4

第二天,团队成员来到沙市荆江小学,经历一番波折终于得以进入,并受到了荆江小学校领导的亲切接待。副校长柳华锋长期在此工作,对学校周边变迁尤为了解,在我们向他介绍了情况之后,柳校长露出了微笑,因为这与他了解的情况基本符合。上述那份地大现存的关键档案,提到了曾经将地院在荆江小学西侧的三栋平房借予小学办学,柳校长表示确有此事,之前学校用地紧张,向地质学院借用了三处平房。他还向团队成员介绍了这三间平房的所在地,遗憾的是,这三栋平房已于去年,若早一点走访,兴许还能看到地院的遗迹,实在令人惋惜。

undefined      


图为上述文件中所提借给荆江小学“三栋平房”的旧址



但团队掌握的档案与柳校长的了解全部吻合,由此即可确证,地质学院当初就在此附近。之后柳校长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荆江小学东侧,即现在的“水岸阳光”小区,原先是“沙市柴油机厂”所在地,其北面为“汽车库”,今已作为空地,这与档案材料中所带的简略地图所绘完全一致,再往东即是湖北省地质学校,今天改为了荆州市政务服务中心。


undefined      


图为荆江小学柳校长向团队成员描述地图中的建筑方位

undefined      

图为团队成员与荆江小学柳校长合影



在档案材料中那份简略地图里,沙市柴油机厂以东为湖北地质学院所在地,以上柳校长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结论:在湖北地质学院迁到武汉后,湖北省地质学校在其原址上创建。从现有档案材料看,湖北地院的土地、房屋移交给了湖北省地质局,而非荆州地区或沙市市,湖北省地质学校正是由省地质局主管的,这也可以提供侧面的证据;从逻辑上来讲,1978年湖北省创建一所中等地质学校,之所以选择沙市,想必当地应该会有一定的办学基础。至此,经过合理推断,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这一结论,但遗憾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去揭示两个学校的关系,如档案材料、亲历者回忆等信息。只有清楚地确定湖北省地质学校建在原先湖北地质学院校址上,才能明确地把湖北省地质学校的校址作为我校荆州办学点的地址。

前往政务服务中心,虽然没有获得太多历史信息,但团队成员了解到今天政务服务中心院内的建筑均为湖北省地质学校留下的。西侧为学生寝室,东侧为家属区,仍有许多家属居住,政务中心大楼是主教学楼。我们到家属区走访年长的教职工,试图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原本不抱有太大希望,但小区内热情的“地质工作者后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院内居住的一位的老先生是原湖北地质学校的会计。

undefined      


图为团队成员与老先生进行交谈



团队成员立即找到这位老先生向他询问,他虽然已是高龄,但思维非常清楚,在我们大致说明来意后,他第一句话就说:“我知道你们学校,你们不是从北京搬来的嘛”。他告诉我们,自己毕业于北京地质学校(一所中专院校,不是北京地质学院),后来来到湖北工作。湖北地质学院搬走后,湖北省地质局在原址上建立了湖北省第九地质大队,之后将“九队”改为湖北省地质学校,湖北省地质学校的校园就是原先湖北地质学院的校园,也即之前石油部第五普查大队留下的房屋。他谈到:“当初一个小门,进门一栋两层小楼”,湖北地质学院时期拍摄的一张照片完全符合,这也是今天地大仅存的湖北地院校门照片。今天荆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大门,正是原先湖北地质学院的大门位置,遗憾的是当年的历史遗迹已难以寻觅。这位老先生丝毫不需要我们为其区分“地院”与“地校”是两所院校,他对我校从北京到武汉搬迁的情形非常清楚,这也表明亲历者的记忆具有历史研究的重大价值。

到这里,既有档案材料的记录,又有亲历者的记忆,可以明确湖北省地质学院的旧址就在今天的荆州市政务服务中心院内,也就是湖北省地质学校的原校址。


图片    

后记

5


   

荆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随着湖北地质学院和湖北省地质学校(现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搬迁到武汉办学,地质院校如今只停留在荆州当地人的记忆之中。中国地质大学从1952年一路走来,湖北地质学院短暂的几年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难忘的一段时间。此次荆州访古是找寻湖北地质学院的遗迹,也是填补地大一段不应空白的记忆。这场“寻根溯源”之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整个过程中,虽有波折,但最终仍如愿找到了旧址。看着如今的改头换面的政务中心,不禁让人感叹沧海桑田。中国地质大学几经波折,最终定址武汉,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才成长成如今的模样。此次访古,不仅让我们团队成员收获很多,对于学校校史的完善,也有着一定的帮助,正如那句话所说,知道了从哪里来,是为了更好地知道往哪里去。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1.《移交房产书》,197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藏,1978-XZ15-1.0006

2.《转报湖北地质学院“关于建校设计规划的请示报告”》,1972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18-004-0121-0010

3.《[关于湖北地质学院迁校建校问题的函]》,1971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18-004-0121-0008

4.《[对湖北省地质局“关于申请建立湖北省地质专业学校的请示报告”及湖北省地质学校“关于领导关系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复]》,1974年,SZ139-006-0561-0004

5.《关于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建校征用土地的通知》,1972年,荆州市档案馆藏,D16-1-157

6.《关于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建校征用土地的通知》,1972年,荆州市荆州区档案馆藏,21-1-470

7.《自力更生 多快好省——记沙市柴油机厂积极创造条件试制和生产新型柴油机的事迹》,《湖北日报》,1975年11月25日

8. 沙市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沙市市志》,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城市公共交通及绿化图

9.  湖北省沙市市地名委员会:《沙市市地名志》,未刊,1984年,第27-68页

10. 郝翔、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史1952-2012》,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38页

文稿创作| 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

图片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校史馆、荆州市荆州区档案馆、张琦、黄丽宾、李嘉隆、靖泽文、赵匀菲、刘运隆、张晨阳

版式设计| 靖泽文

审核核| 刘欣  朱丹



Copyright 中国地质大学校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
微信
微信公众号
TOP
TOP